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,位於臺南市中西區(原為承天府寧南坊),
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(西元1665年),為臺灣最早的文廟。
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,因此稱「全臺首學」。
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
分巡臺廈道周昌和臺灣知府蔣毓英主持改建孔廟為臺灣府學,
並改稱「先師廟」,俗稱「文廟」,此時孔廟除先師廟外,
東西設有兩廡、北邊有啟聖祠,南邊有櫺星門,
之後又增建了泮池與衙齋。之後在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時,
巡道王之麟整修廟宇,並在大成殿東邊建明倫堂與堂後的龍亭庫。
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時臺廈道陳璸上任時又再次整修,
範圍包括大成殿、啟聖祠,欞星門左右改置文昌閣、土地祠,
外設禮門、義路、大成坊及半月形牆垣,奠基了孔廟大致的格局。
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時,巡道梁文煊將大成殿的格局改為重簷歇山式,
隔年陳文達編纂的《臺灣縣志》附有文廟圖,記載了當時孔廟的設施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