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寺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,因佛教華嚴宗而得名,離關帝廟很近。
寺內有遼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寶殿以及諸多彩塑,
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華嚴寺歷史上曾分為上、下寺兩處獨立的寺院,現已並為一處。
華嚴寺坐西面東,據說這與當初契丹族崇拜太陽的「信鬼拜日」特殊習尚有關。
華嚴寺,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,始建於遼重熙七年(公元1038年),
依據佛教經典《華嚴經》而命名。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,地位顯赫。
後毀於戰爭,金天眷三年(1140年)重建。(殿內禁止拍攝
華嚴寺坐西向東,山門、普光明殿、大雄寶殿、薄伽教藏殿、華嚴寶塔等
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,佈局嚴謹。
華嚴寺,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,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、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羣。
單檐廡殿頂,面闊九間,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佛殿。
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(1038年),
依據佛教經典《華嚴經》取“慈悲之華,必結莊嚴之果”的大乘教義而命名。
清寧八年(1062年)建華嚴寺,奉安諸帝石像、銅像。
遼末因為戰爭,寺院局部建築被毀,金天眷三年(1140年)重修。
遼、金兩代,平城(今大同)都是當時的別都,該寺受到皇室的重視。
下寺的主殿為薄伽教藏殿,建於遼重熙七年(1038年),
單檐歇山頂,面闊五間,殿內的藻井、壁藏和31尊塑像是遼代的原物。
薄伽教藏中存有國內聞名的「合掌露齒菩薩」,薄伽教藏的天宮閣樓雕工極細,
精巧玲瓏而富於變化,是國內現存唯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。
華嚴寶塔是根據《遼史·地理志》上的記載恢復建造的。
木塔平面呈方形,包括塔剎在內總高43.5米,為三層四檐純木榫卯結構,
每層面寬、進深各為三間,均按遼金時期建築手法營造。
塔內分層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、觀世音菩薩、交腳菩薩像。
文殊閣 文殊菩薩
華嚴寺廣場佔地面積約1.6萬平方米,由天官閣樓、仿古商業建築、
中心廣場及地下停車場四部分組成,在廣場兩側,各立有九座侍女燈,匠心獨具。